國際綠色能源發展浪潮使科技領域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任務更加緊迫。歷史經驗表明,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和形成新的增長模式,是擺脫危機的根本途徑。當前,發達國家大力開發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技術,在率先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和發展知識經濟后又掀起了發展綠色能源科技與低碳經濟的浪潮。我國在信息技術革命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又將面臨綠色能源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在傳統產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又將面臨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的新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贏得先機。
發達國家發展模式調整和“再工業化”使我國產業發展面臨新挑戰,我國加快產業升級換代的任務更加緊迫。國際金融危機促使西方發達國家反思和調整過去那種過度“虛擬化”的發展模式,出現了“再工業化”和重歸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再工業化”不是回歸傳統工業部門,而是通過政府扶持和技術創新,實現傳統產業在新技術基礎上的復興。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傳統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調整中拓展我國產業發展空間,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我國經濟發展內部條件的變化對經濟結構調整提出緊迫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在新的發展水平上,過去支撐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內部條件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新的更緊迫要求。
產能過剩矛盾加劇,迫切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在市場需求驅動和政府推動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產業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擴張,新增大量產能,而國際金融危機使一些產業產能過剩矛盾明顯加劇。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從規模擴張為主向質量提升為主轉變,加快運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發、設計、標準、營銷、供應鏈、品牌培育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生產要素成本趨于上升,迫切要求提升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隨著工業化加速發展和經濟規模迅速擴大以及能源資源和生產要素供需形勢變化,原先支撐經濟較快增長的資源、土地和勞動力等方面的低成本優勢開始減弱,繼續停留于傳統比較優勢,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競爭、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的局面越來越難以為繼。新形勢下,必須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立足自主創新,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 2009-12-15社會結構要與經濟結構相協調
- 2009-12-11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 2009-12-07全力匡正臺灣經濟結構 彌補八年缺失
- 2009-12-0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醞釀調整經濟結構
- 2009-11-25東僑:吹響經濟結構調整“集結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