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全社會角度看,金融活動直接影響社會的總體效用和價值判斷
隨著貨幣向信用化方向發展,特別是貨幣功能與貨幣價值的分離,金融活動逐步脫離實體經濟,形成獨立的形態和運行方式。最終,金融活動將所有性質迥異的事物化為同一可計算的量,使一切形形色色的東西歸于一致,最直接最有效地實現了社會價值平等的訴求。與此同時,金融也開始對社會經濟產生制約和控制。伴隨著一切特性和價值的貨幣化,物的價值乃至人類自身的價值都要由貨幣符號來體現,金融活動已經滲透到整個社會文化的內部,貨幣已經成為一切價值取向的目標。任何社會經濟成員,無論是否參與金融活動,都要受到金融活動的影響。這種影響并不以經濟成員自身的感受為標準,而是直接以社會財富象征和社會效用變動的形式出現,從而使得社會成員不得不被動接受這一影響的存在,并為此做出反應。
2. 從經濟運行角度看,金融機構發揮著很多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功能
現代金融機構的功能早已超出貨幣信用媒介本身,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很多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第一,金融機構是社會資金配置的工具。金融機構通過各種信用方式聚集資金,然后再發放出去,這除了使資金從社會盈余部門向赤字部門轉移,還通過金融機構的風險收益甄別活動,促使資金向收益率最高的領域流動,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第二,金融機構行為影響宏觀調控的效果。由于金融機構以貨幣為經營對象,金融機構放寬或者收縮信貸標準,直接影響貨幣創造機制,因此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與金融機構的活動密切相關。例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歐美央行通過降息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的努力,就因為銀行的惜貸行為而使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金融機構為社會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社會經濟中永遠存在著不確定性,但大多數人又天生厭惡風險,金融機構則為人們提供了識別、分散、轉移風險的工具和手段,如保險、期權期貨等。特別是保險,不僅可以分散風險,還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如養老、應急管理問題等等。最關鍵的,金融機構通過其風險管理活動,為參與主體提供了安全保障,為社會提供了穩定機制。
3. 從微觀經營模式看,金融機構自身特殊經營模式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外部性
與一般企業相比,金融機構具有特殊的經營模式。一是外生的高負債。金融業是典型的高負債行業,特別是銀行,由于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只有8%,因此絕大多數銀行的資產負債率都在90%以上,而大多數非金融行業的資產負債率都只有50%左右。最關鍵的,其他行業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都是經過市場選擇自發形成的,唯獨銀行的資產負債比率是外生設定的。二是客戶與債權人身份的雙重性。儲戶或者說存款人既是客戶又是債權人,但是銀行債權人數量眾多且比較分散,存在大量的搭便車行為,這又使得它們無法有效發揮債權人的監督職責。這樣,金融機構的公眾性與公眾對金融機構監督的無效性之間,就出現了一個天然的矛盾。三是金融機構之間關聯性強。金融行業,無論是銀行、證券還是保險,其資產的內在來源是一致的,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貨幣。金融資產的同質性,一方面有利于不同金融部門的資產轉換,加快資產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資產之間的強關聯度,導致風險極其容易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傳遞,引發全面危機。
- 2009-10-23龍永圖:中國金融機構過度保守 亟待創新
- 2009-07-30銀監會:未來三年將設130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