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滲透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來越成為民族復興的關鍵要素。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文化更加繁榮”,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在我國現階段,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建設,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我國現階段,在不斷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把國家強大切實建立在人民富裕和諧的基礎上,實現“民富”和“國強”有機統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包心鑒)
努力做到三個有機統一
30年前,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我國要實現小康的重要構想。從提出小康、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黨對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系統,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和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國通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扎實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應努力做到三個有機統一。
整體達標與局部達標有機統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整體目標的考核固然重要,但整體目標一定要建立在局部目標的有機集成基礎之上。整體目標一般難以囊括整體內各局部的結構特征,也難以衡量一定行政區域內城鄉間、地區間統籌發展的進度和水平。因此,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應著力杜絕為了指標達標而達標的做法,消除雖達到了整體目標但局部結構扭曲程度擴大的現象。就省域而言,應以縣為單位來衡量是否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而不能以全省總體達標來代替各縣全部達標,也不能以城市達標來掩蓋農村的差距。正確處理和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應充分發揮“局部”的能動作用,以點帶面,促進整體發展。一方面,高度重視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能否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往往取決于先發展地區通過市場手段對后發展地區帶動能力的大小。在培育和增強經濟發達地區自身發展能力的同時,應重視培育和增強其對周邊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帶動能力,促進地區之間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城市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城市是生產要素流動活躍和現代產業集聚地區,對周邊地區和廣大農村的發展具有輻射帶動功能。所以,應深入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城鎮化帶動農村、工業化致富農民、產業化提升農業,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努力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 2008-10-2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 2008-10-19工人階級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記事
- 2008-06-11陸昊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 2008-03-05代表委員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五年成就
- 2008-01-30胡錦濤:切實貫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