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工業支援農業,增加手推膠輪車、拖拉機、發電機以及農具修理材料等。凡是對增產5000萬斤至1億斤糧食有用的措施都要采取。
(5)建議建設年產800噸合成氨的小化肥廠。總的來說,陳云的這些思路屬于調研性質,為國家宏觀政策的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960年對鄧小平來說又不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兩種路線的爭論在當時是更大、更緊迫的大事,以他在黨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他的精力因此集中在中蘇兩黨爭論上。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會議后,中蘇兩黨的分歧與論爭公開化,并且不斷走向尖銳。鄧小平主持起草了中蘇兩黨論爭的幾乎所有重要文件,并且處于第一線親自參加中蘇兩黨面對面的談判、論爭,充分展現了代表黨和國家利益在對外關系中的硬朗、堅毅、敏捷的大家風范。1960年中蘇兩黨的論爭牽涉鄧小平大量和主要精力,這使他一方面無暇顧及國內工作,另一方面也對國內工作的理解產生影響,因為在中共兩黨的論爭中,鄧小平要捍衛的許多觀點是蘇方批評和指責的大躍進運動的許多理論觀點,這就不能不對當時進行的調整工作產生負面影響。1960年12月7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關于莫斯科81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情況的報告后指出,中蘇兩黨之間的斗爭停頓一個階段,現在要聚精會神搞國內工作。1961年,鄧小平將傾力關注國內的調整工作。
三、1961年——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年:陳云繼續深化渡災之策,積極向中央建言獻策;鄧小平全面展開調查研究,掌握經濟調整的主導權
隨著1960年下半年國內困難局勢的全面爆發,中央領導層在1961年全力以赴調整經濟。在這種政治背景下,陳云繼續深化他在1960年著力開展的渡災政策的調研工作,并不斷向中央建言獻策。通過調研活動,陳云不斷深化他的調整思路與政策建議:
(1)提出增加豆腐供應來解決城市人民營養問題。
(2)轉變建設化肥廠思路,由年產800至2000噸的小型氮肥廠向年產2.5萬至5萬噸的大型廠轉變。
(3)提出“計劃和市場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即有些商品憑證計劃分配,有些商品只要有鈔票就可以到市場買。利用進口的糖和麥子制作高級高價糖果、糕點,開館子賣炒肉片、炒肉絲。以此緩和人心,增加營養,回籠貨幣。
(4)思考渡災的釜底抽薪之舉,提出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個牽動全局的大政策。
(5)在家鄉搞調研時深切感受個體單干的積極性,在政策調研中理解并支持這種情緒,提出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
(6)重提緊張平衡理論,以此分析形勢和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