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有益嘗試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經過正確分析國情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創造性地解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思想。盡管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間不長,但在中國近百年歷史發展中卻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對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結果的發展,又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各項建設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劉少奇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建國前后對于毛澤東創立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進行了積極實踐和闡述,豐富了這一理論。劉少奇1949年的天津之行和所發表的“天津講話”,即體現了他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貢獻。
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具體行動綱領,是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及同年9月由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劉少奇赴津時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尚未召開。七屆二中全會,雖然對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政策都有規定,但戰爭的急速發展和接管城市任務繁重,還來不及在接管干部中進行深入學習和教育。應該說,當時天津的接管干部對于七屆二中全會精神還不了解,對于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認識還有些模糊。在1949年4月前,由于初獲解放,入城接管干部和地下黨員情緒都極為興奮,忙于接管恢復工作,思想情緒較為穩定。4月以后,接管工作告一段落,各種組織已初步建立,工作較前有了秩序,要求正常地開展工作。這時接管干部對新環境、新工作普遍感到不適應。一部分進城干部由于文化程度低,工作上經常碰釘子,與知識分子、黨外干部一起工作感到格格不入,對城市生活不習慣,產生了回鄉的思想。特別是對于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黨員干部認識普遍模糊,甚至存在急于消滅私營工商業的“左”傾情緒。對于在私營企業中出現的分廠分店斗資本家的現象,在國營企業中出現的斗高級職員的要求,解決處理不利。在貫徹“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中,出現了多顧公方,有利勞方,城鄉和內外互助交流不暢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復工復業、恢復發展生產。在執行保護私營工商業和貫徹“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政策上,一些主要領導干部也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然而,接管天津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盡快復工復業,恢復生產。因為私營工商業在經濟上占很大優勢,當時天津私營工廠是6917個,國營工廠64個;私營工廠職工占全市職工總數的57%以上。如果私營工廠不開工、商店不開市,失業的人員就會增多,就會影響社會穩定,新生的人民政權則不穩固。劉少奇到天津了解這些情況后,認為接管干部存在的問題,是對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城市方針政策了解認識不夠的問題,應該著重做接管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聽取天津市軍管會領導同志匯報說許多來自農村的干部不適應城市工作時,劉少奇指出:“要教育我們的干部,盡快適應環境,學會管理城市,否則就誤事了。” 他針對接管干部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模糊認識,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著重談了幾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