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時候,黨內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尚在探索中。到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一些文章中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目標,提出了通過人民民主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等思想。他認為,在封建生產關系的廢墟上不可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必須經過人民民主主義這個中間轉換的社會形式。這個社會的前身是封建主義的社會(近百年來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后身是社會主義社會。因此,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和主要矛盾,只有先經過民主主義革命,鏟除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解放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才能造成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真正物質基礎。中國革命的這兩個階段必須有機銜接,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此必須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作為中間轉換的形式。否則,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正是根據這些思考,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代表全黨提出了建立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并把中國向社會主義發展的步驟概括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
由此可見,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不是新中國建立后才選定的,而是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時就已經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選擇好了,而且這種選擇在民主革命的整個過程中是一直堅持,從未動搖過的。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使20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遷走向了正確方向。任何社會制度的建立都是當時歷史的產物,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盡快地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社會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目標。按照上述構想,新中國建立頭3年,黨中央和毛澤東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建設,取得鞏固政權,穩定和恢復國民經濟,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基礎的偉大成就。
隨著全國財經的統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國民經濟的恢復,中國已建立起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黨和政府也積累了利用、限制私營工商業以及在農村開展互助合作的經驗,具備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定條件和現實可能。于是,經過醞釀,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第一次對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了較完整的表述,提出在十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化三改”,其實質是改造生產關系,解決私有制問題,即把資本家所有制、個體所有制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的設想和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改造成為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統治地位,成為我國社會的唯一經濟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