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在莫斯科的干預下,中朝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從組織機構的角度得到了解決。如果說聯合國部隊由美國統一指揮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那么中朝兩國軍隊聯合作戰和統一指揮的問題則處于兩難的矛盾境地。對于朝方,存在一個國家主權問題,加上長期以來朝鮮對中國依附和朝貢的歷史因素,要他們交出自己軍隊的指揮權,的確在民族感情上難以接受。而中國主要考慮的是戰爭勝負問題,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作戰經驗上講,中方顯然具有絕對優勢。權衡利弊,從戰場形勢和現實利益出發,把軍事指揮權集中在志愿軍手里是勢在必行的結果。
三、關于越過三八線后是否南進的問題
當志愿軍勝利地結束了兩次戰役,將戰線推至三八線附近后,作為戰地指揮官,彭德懷考慮到戰場的實際情況,要求部隊進行休整。彭報告說,由于勝利,朝鮮黨政軍民情緒高漲起來,但速勝和盲目樂觀的情緒也在各方面有所滋長。“蘇聯大使說:美軍將速逃,要我軍速進。這不僅是蘇聯大使的意見,而且是朝鮮黨中央多數同志的要求。”彭認為,“朝鮮戰爭仍是相當長期的,艱苦的。敵人由進攻轉入防御,戰線縮短,兵力集中,正面狹小,自然加強了縱深,對聯合兵種作戰有利。”敵軍士氣雖較前低落,但現在還有26萬左右兵力,不會馬上全部撤出朝鮮。所以,“我軍應采取穩進方針”。但毛澤東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強令志愿軍立即發動第三次戰役,越過三八線。
不過在軍事策略上,毛澤東還是贊成彭德懷提出的長期打算、穩步前進的戰役部署,同意越過三八線打一仗后就收兵,全軍主力(包括人民軍)退后幾十公里進行休整。戰局發展正如彭德懷所料,第三次戰役雖然突破三八線并攻占了漢城,但聯合國軍是有計劃撤退的,中朝聯軍除占領了一些地盤外,沒有對敵人有生力量造成什么創傷。1951年1月3日彭德懷電告金日成:敵人在防線被突破后迅速逃跑,故戰果不大,只俘虜3000余人。如敵繼續南逃,即跟蹤追擊至水原待命。此役以占領漢城、仁川、水原、利川等地以后即停止前進,準備休整補充。如敵以重兵防守漢城,則我暫不強攻,因各種條件均不成熟。毛澤東也把這一決定轉告了斯大林。鑒于志愿軍在戰場上已成強弩之末,且“敵陰謀誘我深入到洛東江的早已設好的堅固陣地,并誘我攻堅”,彭德懷于1月8日命令部隊停止進攻,全軍休整。此舉引起朝鮮方面的強烈不滿和反對。
由于前期作戰失敗的教訓和壓力,金日成曾表示同意越過三八線后休整兩個月的部署,但他內心實際上主張速勝,只是發表意見時比較策略,總把新任蘇聯大使拉祖瓦耶夫和樸憲永推到前臺。就在停止進攻的當天,金日成向柴成文表示,部隊休整不宜過長,有一個月足矣;若時間過久,河川及稻田化冰后,將增加部隊運動困難,且敵人企圖拖長時間,以利補充裝備和部隊喘息。金還擬赴彭處面談。彭即將金的意見電告毛澤東,但堅持部隊必需休整補充的決定。1月9日上午,扎哈羅夫得知在朝部隊已經停止前進后也表示反對。他不滿地說,世界上哪有打勝仗的軍隊不追擊敵人、不發展勝利成果的呢?這將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雖經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耐心解釋,扎哈羅夫仍然堅持己見。恰在此時,斯大林來電稱,為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建議由志愿軍控制三八線以北及其兩側海岸,而令人民軍繼續南進追擊。毛澤東隨即將此電轉發彭德懷。
- 2009-11-13朝鮮稱將采取無情軍事措施保衛海上邊界
- 2009-10-28中國專家揭朝鮮戰爭美軍失蹤人員“生死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