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板門店談判達成協議:在簽訂停戰協定后90天內召開相關國家的政治會議解決朝鮮問題,但在其他議程,特別戰俘問題上還有爭議。這時,朝方主張盡快結束談判,金日成還直接向毛澤東表示出“不愿繼續進行戰爭”的意見。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報告說:“金日成在與南日討論談判陷入死胡同的原因時表示了這樣一種看法:應該建議簽訂停戰協定,而把所有未解決的問題移交給政治會議去研究。金日成認為拖延談判是不利的,因為美國的空軍正在繼續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造成慘重的損失。他看不到繼續就戰俘問題進行爭論有什么合理性,因為這些爭論正在導致更大的損失”。金日成還認為,中國志愿軍的大多數戰俘都是以前蔣介石軍隊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為了他們去斗爭沒有特別的意義”。“金日成指示南日弄清楚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并建議以李克農的名義在戰俘問題上做出讓步”。拉祖瓦耶夫還反映,中國領導人“擔心大量的蘇聯軍備的供給會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而減少或中斷”,并認為匆忙地解決問題,“只能相反地導致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李克農認為,如果不發動國際社會的輿論力量,如果不作長期斗爭的準備,那么美國人是不會做出讓步的。毛澤東同志也是這樣判斷談判前景的,毛澤東給李克農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只有堅持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的立場,你們才能贏得主動權并迫使敵人做出讓步。
為了在談判中實現這一目標,你們應該準備與敵人再作幾個月的較量。
5月2日,朝鮮停戰談判五項議程中的四項已經全部達成協議,但在第四項議程,即關于戰俘安排問題上,美國方面提出了自愿遣返的原則,而中國方面堅持應全部遣返,雙方的談判由此陷入僵局。朝鮮領導人原指望不晚于5月份與美國人簽訂停戰協定,并依此來計劃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沒想到談判因戰俘問題產生爭議而拖延下來,“這使朝鮮領導人感到莫大的失望。金日成建議中國同志在戰俘問題上做出讓步,并爭取簽訂停戰協定”。或許是考慮了朝方的意見,7月3日,中朝代表團提出了新建議,除非朝鮮籍戰俘仍需全部遣返外,同意朝鮮籍戰俘無須全部遣返,“即其居住地在敵對方的朝鮮籍戰俘應返回敵對方領土;在應召入伍前居住于俘獲方領土上的朝鮮籍戰俘,應全部留在原處并應被釋放遣送回家”。但是美國方面不顧中朝方面的一再退讓(包括已不再堅持遣返全部被俘人員),于7月13日提出了總共遣返83000人(包括人民軍被俘人員的80%和志愿軍被俘人員的32%)的概數,并聲稱這是最后的、堅定的、不可改變的方案。中朝方面被迫做出最后選擇。
- 2009-11-13朝鮮稱將采取無情軍事措施保衛海上邊界
- 2009-10-28中國專家揭朝鮮戰爭美軍失蹤人員“生死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