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在1982年的國際銀行業危機中第一次發生。如果債務國被允許拖欠付款,銀行體系將崩潰。因此國際金融權威機構聯手,采用了我當時稱為的 “合作出借體制”。借貸國不得不滾動延續貸款,使債務國能得到足夠借款支撐債務。最終結果是,債務國被推進嚴重衰退,拉丁美洲的發展因此被推遲十年,而銀行體系得以贏利而擺脫困境。當銀行建立了足夠的儲蓄時,這些貸款則被重新組合為所謂的布雷迪債券,其余的損失由銀行銷賬。
1997年類似情況再度發生,但那時銀行已經學會審查貸款, 不至被迫采取合作出借的做法,而絕大部分損失不得不由債務國承擔。這樣就建立了一個模式:債務國受制于嚴厲的市場戒律,但如果體系本身受到威脅,規則通常暫停執行。其整體失敗將使該體系陷入危險的數家銀行得到保釋。
雷曼兄弟垮臺的轉折意義:金融市場不得不用上呼吸機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與此不同,因為它起源于核心國,而外圍國家是在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后才被卷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任務——保護因核心國風暴而受影響的周邊國。該組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其成員國很快聯合行動募集了一萬億美元。盡管如此,應對局面還有一定的困難,因為IMF的設立是為了應對政府部門的問題,而這時信貸的短缺主要影響的是私營領域。但總的來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承擔這一新的任務上做的相當出色。 國際金融權威機構應對這次危機的做法,總體上與過去一樣:救助將要垮臺的金融機構,實行貨幣及財政刺激措施。但這次危機要大得多,用同樣的辦法起初沒有奏效。
對雷曼兄弟公司的救助失敗,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金融市場實際上停止運轉,不得不加上人工生命維持器。這意味著政府被迫實際上是在擔保,不能讓其他可能危及這個體系的機構再垮臺。正是此時危機延伸到了周邊國,因為這些國家無法提供同樣有信譽的保證。這次東歐國家受創最重。處于核心地位的國家,用他們中央銀行的資金平衡表給這個體系注入資本,為商業銀行的債務進行擔保,而且政府為刺激經濟,赤字財政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這些措施已見成效,全球經濟似乎在穩定下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全球金融體系已再次免于崩潰,我們在逐漸回到一切照舊的狀態。這是對目前形勢的嚴重誤解,已經破碎的不可能再拼回到一起。讓我來解釋為什么——
- 2009-11-18金融危機下的農民工就業波動
- 2009-11-12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傳媒上市公司廣告經營狀況
- 2009-11-10北大就業分析報告:金融危機對碩士就業沖擊最大
- 2009-10-13“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
- 2009-09-18金融危機背景下產業升級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