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是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擴大內需,最大潛力在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是擴大農村需求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立足于欠發達農業大市的實際,通過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擴大農村需求,拉動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新農村建設擴大了農村需求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贛州市通過推進果業、生豬、甜葉菊、商品蔬菜、油茶、紙業原料林六大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直接帶動大量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通過實施土地整理、低產農田改造、病險水庫加固、農田灌渠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形成巨大的基礎設施投入。這些生產性投入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擴大了農村消費需求。
推進小城鎮建設和村莊整治,提高小城鎮的集聚能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直接拉動了內需。贛州市通過推進小城鎮建設和村莊整治,既活躍農村勞務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又刺激農村消費市場,帶動家電、建筑、運輸等相關行業發展,同時還為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有效載體,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既形成了即期投資,又改善了農民消費預期。贛州市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這不僅增加了農民福利,而且減少了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培育新型農民,改變了農民傳統的消費理念和行為。贛州市通過建立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促進了農村消費結構升級。農民食品消費更加注重營養、健康,衣著消費追求時尚化、多樣化,家庭設備用品、交通和通訊消費大幅增長,文化、教育、娛樂消費平穩增長,精神面貌更加積極向上。
推動新農村建設躍上新水平
新農村建設推動了農村需求不斷擴大,但挖掘農村需求潛力的任務仍很艱巨。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擴大內需的決策部署,努力推動新農村建設躍上新水平。
加強領導。“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黨委應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入、干部配備上向“三農”領域傾斜。完善“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干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實行市、縣兩級黨委農村工作部統管農口部門的“大農業”領導體制,提高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水平和服務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力水平低,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應保持農業生產投入增幅,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經濟效益和抵御風險能力。當前,應重點加大農田水渠、土地整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推進村莊整治和城鎮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重點應抓好兩項工作:一是繼續推進村莊整治。通過幾年來的村莊整治,農民人居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農村環境落后的現象依然嚴重。贛州市有自然村4.5萬余個,未完成村莊整治的自然村仍占66%,應力爭在10—15年內基本完成村莊整治任務。二是大力推進以圩鎮整治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小城鎮建設,并依法賦予小城鎮必要的管理權限,增強小城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聚集產業、增加就業、壯大縣域經濟的能力。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既能形成即期投資需求,又能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為農村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贛州市確立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具體包括:按照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要求,積極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根據“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增加農村社會保障投入;以深化農村土地、戶籍、金融等制度改革為重點,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要素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優化消費環境。良好的消費環境是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提高農民消費質量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優化消費環境,應著力抓好以下工作:改善以鄉鎮農貿市場為主體的農村市場條件,建設現代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嚴格市場監督管理,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維護農村市場秩序,凈化農村市場環境;增強農民的維權意識,提高農村消費者識別商品的能力;根據農村市場的特點和農民需求,開發質量可靠、操作簡單、價格合理的產品,并注重加強售后服務;加快完善以農資連鎖、大型超市進農村、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為載體的農村新型消費品流通網絡,增加農村消費品種類,提高農村消費品質量。
(作者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
- 2009-11-14周銀芳指出: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 2009-09-27把示范村打造成新農村建設的標桿
- 2009-07-15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