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紛紛利用總體和平的國際環境積極謀求快速發展。和平、合作、發展匯成時代洪流,推動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進步。胡錦濤洞察這一歷史潮流,指出:“盡管地區動蕩不斷、局部沖突時有發展,但各國更加重視對話合作,更加重視談判解決爭端”;“盡管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國際關系民主化尚未實現,但對話交流、和睦相處已成為國際關系的主流,各國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盡管世界發展還很不平衡、貧窮和饑餓仍在不少國家肆虐,但國際社會已經制定了減少貧困、促進發展的目標,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日益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 他的論斷是:“盡管當今世界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沖突,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加,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人民要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應更加重視和諧,強調和諧,促進和諧。” 胡錦濤認為,和平、發展、合作的歷史潮流為實現各國人民和平共處、和諧共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建設和諧世界具備了客觀現實可能性;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條件下,“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 ,是實現世界安全穩定繁榮的必由之路,“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003年5月28日,胡錦濤訪問俄羅斯期間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指出:為著“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 ,國際社會要通力合作,不懈努力,建設和諧世界。這是胡錦濤第一次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主張。此后,胡錦濤在時代的理論和實踐中逐漸完善了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三)建設和諧世界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等各個方面。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建設和諧世界思想抓住和平、發展、合作時代這一有利的歷史契機,以“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妥善應對各種矛盾和挑戰,為世界開太平,為各國創繁榮,推動人類社會更好地向前發展” 為崇高使命,是對人類傳統和諧思想的重大繼承和弘揚,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際戰略理論的劃時代發展。建設和諧世界思想,是胡錦濤時代觀的核心內涵。
三、共同發展論:國與國之間“利益交融、休戚與共”,必須樹立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時代思維
戰后以來,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增長、解決許多社會難題和矛盾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被擺在了各國政務國務的突出位置。然而,世界發展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在當今時代還變得前所未有的嚴重。全球經濟發展失衡是當今世界最困難和最具迫切性的挑戰之一。“世界發展之謎”亟待被揭開。
胡錦濤抓住“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這個要害和根本,主張各國超越傳統觀念,樹立與時代變革相適應的新的時代思維,其精義是“更加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鑒,更加注重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一)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形成了“利益交融、休戚與共的局面” 。一是各國利益相互交織,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同時并舉。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對話廣泛展開,區域跨區域次區域的雙邊多邊合作進一步深化,多邊機制作用明顯上升。與此同時,各國圍繞市場、資源、資金、人才等方面的爭奪日趨激烈,圍繞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斗爭日趨尖銳。二是國際產業轉移繼續加快,跨國投資并購活動更加活躍,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布局調整仍在進行,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全球生產體系不斷發展。胡錦濤深刻指出:“全球經濟已經成為一個有機互動的整體”。
- 2009-10-20全省各級政協組織認真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 2009-10-13馬英九委婉回應胡錦濤六點意見
- 2009-10-10胡錦濤:支持媒體輿論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