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深刻認識到,核心的問題在于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實事求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不能搞馬克思當初設想的那種很高程度的社會主義。我們過去之所以經受那樣大的曲折,就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認識清楚;而后來的成功,又首先在于對這個問題有了正確認識。
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我們制定了現代化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在20世紀80年代,提前完成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標,解決了溫飽問題,國家發展上了個大臺階;在20世紀90年代,提前完成第二步再翻一番的目標,實現了總體小康,又上了一個大臺階;進入新世紀,我們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第三步目標奮進,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質量越來越好,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位從2000年的第六位躍升到2008年的第三位,再次上了一個大臺階。這3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平均速度達到9.8%,而同期世界僅有3%。這樣大的一個國家,能長期地、持續地保持如此高的增長,這是絕無僅有的。
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在于我們堅持了改革開放,特別是在一些關節點上的重大突破,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的發展理念是不落后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提出要實現工業化,不久又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從“工業化”到“現代化”,說明當時我們黨對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是了解的。但后來封閉了起來,落在了時代后面。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高度關注世界變化的情況,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等新概念。“小康社會”是從人民生活多方面改善的角度,從人均的、可以與國際上相比較的角度提出來的。用來衡量小康水平的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在當時是一個很新的統計指標。這些都反映了那個時候國際上先進的發展理念。20世紀90年代,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浪潮,我們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歷史上幾次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大發展的機遇我們都錯過了,但這一次我們抓住了。我們現在不但是一個工業大國,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信息大國。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根據時代的變化,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新的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了幾代領導人的思想,站在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最前頭。上述發展理念的不斷進步,反映了我們黨對世界變化的敏銳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我們取得了其他國家用幾個世紀才取得的成就,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回顧這一發展歷程,深感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我們要永遠銘記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為中華民族復興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更加堅定地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我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
一個根本結論
一部中國社會巨變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黨為什么能夠承擔起這一偉大的任務呢?
第一,我們黨是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具有高度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黨。
中國共產黨是由一批有著崇高理想、遠大抱負、獻身精神、高度負責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誕生之日起,我們黨就承擔起領導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并為之進行了艱苦卓絕、前赴后繼的不懈奮斗。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每一步,共產黨人總是沖在最前頭,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帶領和感動著中國人民。他們是革命的先鋒,建設的英模,改革的闖將。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浴血奮斗,就不會有國家和民族今天的輝煌。我們要用已經取得的成就來鼓舞人民,更要看到與世界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的巨大差距,必須時刻牢記“兩個務必”,做到居安思危。
![]() ![]() |
- 2009-10-09我國征兵政策歷史性變革:將從高校直招士官
- 2007-10-10北京日報:當代中國的十大觀念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