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時代主題
當前我國的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要實現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目標,必須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將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吸引和凝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蘊含著愛國主義的偉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振興中華為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是與愛國主義相聯系的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民族的中國共產黨人既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又是當代愛國統一戰線的領導核心。我們黨從成立的那天起,就自覺地把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這兩大歷史使命作為自己的天職,并把它們看作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階段性目標。中國共產黨88年的輝煌歷程,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充分說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愛國主義的理想才能化為美好的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行對外開放的愛國主義。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人一再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必須緊跟世界發展進步潮流”,“樹立全球戰略意識,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必須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基礎上,認真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增強自身發展的能力,從而使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徹底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劃清了界限,具有了科學理性的新內涵,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寬廣的世界眼光,也將中華民族引領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著“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一個發展,一個共同富裕,代表了當今時代人民群眾最普遍的呼聲、最根本的利益訴求。發展的實質,說到底是要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通過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夯實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優越的生存和發展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發展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保障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事實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因為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以社會的兩極分化為前提、為條件、為過程的。它必然要求將社會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多數人要淪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者,連溫飽也沒有保證。而且,在國際政治強權、資本壟斷的情勢下,如果不依靠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依靠強大的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是無法較快提高和彰顯我國的綜合實力,無法有力參與國際競爭并取得主動權的,其結果只能是依附或受制于人,甚至失去民族獨立的地位。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同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標、共同事業。它的理論和政策是群眾路線的產物,它的產生過程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過程。鄧小平一再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因此,在改革開放中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13億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抉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所體現的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不但獲得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也得到海外愛國僑胞的贊賞和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設計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有利于調動各種所有制勞動者、建設者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積極性;在政治上,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各階層、各民族、各黨派參政議政、表達訴求、共商國是開辟了暢通的渠道;在文化上,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有利于保證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巨大民族凝聚力的深刻原因所在。
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結合、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奪取新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秋石)
(責編:陶武)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