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會不會崩潰
遲遲得不到控制的核泄漏,不僅關系著福島周圍乃至東日本地區的環境和民生,更是牽動著整個日本的經濟命運。
3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非正式貿易談判委員會上,日本代表幾乎是一到會就四處呼吁各國代表團“不要反應過度”,稱日本已禁止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的農畜產品上市。此前,各國紛紛對日本農產品以及乳制品實施禁止進口或加強檢查等措施。
核輻射對日本食品行業的沖擊已經顯現,而日本整個產業鏈在這場空前的災難面前,也面臨著斷鏈的危險。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全球產業競爭非常殘酷,地震之后,日本在國際市場原有的一些產業份額,例如汽車、電子制品等,可能會迅速被其他國家替代。
劉軍紅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只有一條路,就是“創造新的產業競爭點”。例如,政府出面組織幾家主要的化工企業,集體向更高端的化工產品發展。日本的技術領先有這個基礎,利用已有技術進行創新,在別的國家還很少介入的新材料、新技術領域占領新的戰略制高點。“相反,如果日本再回來搶奪已經被取代的產業位置,則一定會失敗。”
另一個可能爆發的危機,是日本的債務黑洞。據外界估計,日本此次災難對經濟的影響將遠遠超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當年,日本政府負債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60%,而如今日本政府債務已超過GDP的200%。就經濟損失而言,阪神地震的損失約為GDP的2%,而世界銀行初步預測,目前的這場災難,重建費用將超過1800億美元,占日本2010年GDP的3.28%。對于已很脆弱的日本財務而言,債務壓力之大可以想象。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分析認為,雖然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征收緊急稅,但這不足以支付如此龐大的重建費用,而隨著日本老齡化問題愈加突出,日本債務危機的失敗風險也隨之加大。在這一點上,這場自然災害將最終導致日本陷入一場金融危機,或者重演10年前的經濟泡沫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