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體系有待變革
在美國,如果制藥廠要引進一種新藥,必須向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證明這種藥沒有過大副作用,如果想銷售新的殺蟲劑,必須證明它沒有有害性。提供證明的責任在于生產廠家,而最后的決定全在于政府的管理者。但是如果想推廣一種新的化學劑在工業中使用,就算嬰兒和孕婦有可能接觸到,負責證明其是否安全的責任在于環境保護署,而這個機構使用的數據和資料正是各大化工廠提供的,它沒有權利向其他研究機構索取任何資料和信息。正因為這樣,從1976年環境保護署成立至今,已經有62000種化學劑被使用,其中包括雙酚A,甚至很有可能雙酚A根本沒有經過相關測評。環境保護署的工作原則是,只要沒有發現不安全所在,化學劑就都被認定是安全的。這種退化的、逆向的管理模式導致規管人員左右為難,而消費者則處于信息真空中。如果環境保護署沒有提出要求,化學公司不用向其提交已經被使用的任何化學劑的毒素數據,轉過頭來,沒有這些基礎數據,環境保護署的調研工作又很難展開。保護署可以要求對某種化學劑進行測試,但是這往往耗費幾年時間和無數金錢,于是在《有毒物質控制法案》中明列的83000種化學劑中,保護署只對其中200種進行過測評,對5種提出了使用限制。雖然化學公司有義務向保護署提供數據和資料,但是沒有人能保證這些數據不是過時的,同時《有毒物質控制法案》給予企業很大權力保護商業機密,它們經常利用這個阻撓測評。現在美國有17000種化學劑的成分因為是商業機密不能公開。很多政府官員建議,《有毒物質控制法案》必須改革,要么是徹底作廢,要么是作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調整。除了很多積極的環保人士和議員外,就連化學公司也承認法案必須改革,美國化工委員會主席卡爾·多雷(Cal?D?ooley)說:“從法案誕生到現在,化工科學已經進步太多,我們必須創造一個讓消費者和普通人有信心的監管體系。”
從認同改革的必要性到對如何改革達成一致意見還有很長的路。一種模式可能是歐洲聯盟實施的《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管理法規,簡稱為REA?CH(REG?U?LA?TIO?Nconcerningthe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of?Chem?icals),這個法規將舉證責任轉移到化工行業,要求化學品生產公司證明其產品不危害人體健康或環境,對于任何高度關注的化學品生產要獲得特別授權。美國化工行業以成本為由對美國實施類似R?EA?C?H的法案有所保留,但是這種管理上的變化可能是一個期待已久的安全舉措。美國環境保護基金會的高級科學家理查德·丹尼森說:“如果我們在化學品管理上能采取在農藥和藥品管理上已采取的措施,這將帶來巨大的變化。”
但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不同的化學品,而美國的化工行業雇用著超過千萬人,如果輕易取締一種關鍵的化學品,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受影響,這不僅會異常困難,而且非常昂貴。一個聰明的監管體系不能改變人類離不開化學劑的事實。就算現在全面禁止雙酚A,很快會有替代雙酚A的化學劑出現,替代品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說不定更嚴重。另一個解決辦法可能依賴于“綠色化學”的新概念:化學品從一開始就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的污染和危險。綠色化學旨在完全放棄爭議,而是開發出不僅是完全無毒而且不留下任何危險殘留物及使用較少能源的化學產品。美國環境保護署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對可持續的化工設計成果進行表彰,像不使用有毒溶劑、通過新的生物催化過程制造化妝品。在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出席的12000人中有1600人致力于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某一天,所有的化學品將是綠色的,”華納·巴布科克綠色化學研究所主任約翰·華納說:“在那個世界,我們將再也不需要監管了。”
但是,即使是華納也承認,這樣的日子離我們還很遠。科學不只是數據,而是對數據的解釋,但是這種解釋,最終將不是由科學家作出,而是取決于我們。始于40年前設定的地球日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它激起了民眾的激情。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將同樣的激情帶給化學劑這種無形但危險的環境威脅。
- 2010-05-18從夏威夷海灘到英國海岸 塑料垃圾遍布各地海洋
- 2010-05-11新娘穿塑料婚紗拍照被疑炒作(組圖)
- 2010-05-10延城一些小吃攤為省事大量使用“套袋碗”
- 2010-04-30環保專家警告:"毒塑料"之危害更甚于地溝油
- 2010-04-29記者調查延城超市——塑料袋仍被大量使用
- 2010-04-15男孩將假槍裝進真槍套把玩 驚出民警一身冷汗
- 2010-03-29幼兒園硬件設施簡陋 孩子解手用塑料桶(圖)
- 2010-03-09布拉格植物園展出動物形象塑料瓶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