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旅游法》劍指旅游業“零負團費”攬客、強制購物、自費陷阱等潛規則,引發業界強烈反響——
旅游業大洗牌在即
東南網9月16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閔凌欣 陳旻)
團費:漲聲一片
以“十一”黃金周為“引擎”的秋季,歷來是旅游市場最紅火的時節。但今年的市場,卻早在“十一”前就有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微妙變化。
漲!漲!漲!這是9月12日記者走訪多家旅行社后的強烈感受。
在中國旅行社,凡有購物安排、自費項目的旅游產品全部下架,取而代之的是純玩團、精品團,線路安排看上去更緊湊,但團費上漲幅度顯著:國內游普遍上漲20%-30%,歐洲、大洋洲線路上漲30%,東南亞上漲達40%-50%。建發國旅原價6880元的“國慶活力泰國神秘柬埔寨8日游”猛漲到9880元,泰國6日游由5800元漲到7780元,而臺灣游的幾款線路也分別上漲1200元左右。此外,海外旅行社、鐵旅等的團費漲幅也均在兩三成。一家福州小旅行社負責人林澤告訴記者,由于導游、司機的價格都上漲了幾百元,整個團僅地陪成本就上漲了近1000元。
“除了黃金周的因素外,此番漲價主要是因為報價的方式變了。《旅游法》規定,不得安排購物、取消自費項目、不得索要小費,因此我們只能把之前游客需要另外支付的自費項目、稅收、小費等折算在團費里面,但總數差額不大。”多家旅行社的營銷人員坦言。
雖只是“朝三暮四”變“朝四暮三”,但對顧客的消費心理還是產生了巨大影響。
“畢竟一下子加價較多,許多顧客一看,超過自己的預算,就會放棄出行,或者把長線游改為短線游。市場肯定受影響,這在黃金周以后可能會更明顯。”福建中旅副總楊永鵬說,因此,趕在漲價前“提前出游”的人為數不少,9月本是淡季,今年卻罕見“回暖”,中旅推出的3000元的韓國包機游,每周兩個航班,每班185個座位,原先無人問津,本月卻全部爆滿。
林澤表示,業內都在觀望,由于10月后各地的旅游團費價格還沒有明確的數字,許多旅行社不敢輕易報價,心里也沒底。
游客:疑慮不少
“我經常和朋友出境,玩倒在其次,主要是為了掃貨……旅游法禁止購物,我們不高興!”這條微博在網上獲得了不少人的附議。
福州市直機關的王曉晨就是個典型的“掃貨族”。每逢香港、巴黎、首爾……這些“購物天堂”的折扣季,她總要糾集一班姐妹,大包小包地往回扛。她很不解:“人在旅途,吃、住、行、游、購、娛本來就缺一不可,如果一刀切不讓購物,那怎么行?”
退休以后,廈門湖里區的劉大媽和老伴每年都要出去旅游一兩趟,“實惠”是他們選團的標準。“以往的團費比較合理,雖說有些團購物點安排得多,但我們老人不一定非得買。”最近噌噌上漲的團費讓劉大媽今年秋季的出行計劃擱淺,她希望旅行社能夠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設計出不同檔次的產品,讓“銀發游”群體有更多選擇。
“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追求個性,有自己的想法和偏好,我們本來就在慢慢擴大自由行、半自由行等新型旅游產品的比例,這次《旅游法》的實施起了催化作用,新型旅游或將成為未來旅游的發展趨勢。”多位業界受訪者表達了這一觀點。
資深“驢友”張新卻對此抱有疑慮。去年“十一”,他陪外地的朋友自駕游去武夷山,遇到了一連串麻煩事:先是沒地方停車,幾個人只好步行數公里進景區;接著,在“大人看腦袋、小孩看屁股”的擁堵中,一步一挪,總算游完了幾個主要景點;最后,怎么也買不到竹排的票,“沒坐上竹排,等于沒來武夷山,我覺得挺對不住朋友的。”張新說。他后來了解到,日載客量8000人的武夷山景區,“十一”期間每天涌進3萬名游客,幾乎所有的餐館、旅社和門票都被旅游團預訂一空,哪有散客的份。
“這幾年,自由行的游客投訴率有所上升,歸根結底是許多景區一到旺季,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跟不上。”省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投訴科科長李健說。
市場:面臨大調整
“《旅游法》明確規定,通過低價招徠、強迫購物等不恰當的途徑獲取利益的經營行為屬于非法,從各個環節明確了旅游市場的行業規則和行為規范。”省旅游局市場開發處處長肖長培說,這意味著今后的經營行為和經營模式都要按照新法進行調整,市場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過去,不少旅行社已經形成了對低價招徠、強迫購物消費經營模式的依賴,旅游市場70%以上的份額被低價占據。很多游客不但沒發覺‘零負團費’背后的陷阱,還認為撿了大便宜。許多大旅行社推出‘零負團費’,更多的是不得已而為之。”楊永鵬說。
建發國旅出境產品計調中心總監許曉峰告訴記者,正常團隊報價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交通、游覽、餐飲和住宿等預訂費用成本;二是財務管理、人工和廣告等經營成本;三是扣除成本后的合理利潤。“零負團費”的報價,旅行社不僅沒有利潤還要倒貼,當然只能依靠“帶客購物”和“自費加點”等手段獲得高額回扣,來“彌補”團費缺口。但這樣做的后果,是旅行社不再關注服務質量,而是一門心思地“從游客手里摳錢”,許多糾紛由此而來。《旅游法》出臺后,“零負團費”現象有望終結,對大社來說是絕對利好。
經營著小旅行社的林澤則大呼《旅游法》對中小旅行社是“刀刀致命”,“低團費的行程不太可能持續了,我們會流失一部分客人,利潤空間也小了。”但她也不甘心就此放棄,“我們希望有操作性強、人性化的配套法規,讓我們有學習、改變的空間。”
“以前,游客怕被宰,怕受氣,我們從業者也怕誤解,怕糾紛。”省客家土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錦松說,《旅游法》在促進景區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對保護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方面也有所突破,他期待新法能在旅游者和從業者的責權之間建立一種健康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