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浙江傳統文化的“國際語言”:堅守匠心 跨界融合
2019-01-21 11:04: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葉品勇作品“絲綢古道”。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1月20日電(童笑雨)“我不清楚這個藝術品在中國叫什么,但看到這一頭頭負重而行的駱駝,我就知道,它講述的是絲綢之路的故事。”意大利歷史學家CARLOSOCOL用“親切”兩個字來形容展覽上那尊名為“絲綢古道”的石雕:“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它讓我明白,意中兩國的文化是有聯系的,也消除了我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1月19日,以“一帶一路意境浙江”為主題的“2019年浙江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推介會”在浙江杭州開幕。浙派名家扇面展、龍泉青瓷寶劍展、青田石雕展、黃花梨藝術品鑒、蔣躍水彩畫展、王春生篆刻作品展和黃鎮中書畫作品展等展覽融匯其中。 在諸多作品中,“融合”二字,成為讓傳統文化體現“國際語言”的獨家秘笈。 傳統的青田石雕色彩艷麗,具有白、赤、橙、黃、綠、藍、紫等色彩。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田石雕代表性傳承人葉品勇的手中,石雕以灰色為主,輔以白、黃為二色,遠遠望去,好似一幅水墨畫。 王春生篆刻作品《印象:中國人傳統過年習俗》。 童笑雨 攝 “我練習過一段時間的國畫,所以在雕刻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國畫的一些創作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在色彩上會素雅一點,在人物形象雕刻手法上,會選擇抽象的方式。”葉品勇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國畫中常常出現的云霧,還有若隱若現的山林、旭東東升時漸變的朝霞。 他笑稱,自己正在打造石雕中的水墨畫。“三十年來,我一直在鉆研石雕藝術,也想讓石雕在國際上被更多人知曉。國畫是傳統文化的另一代表,與浙江傳統的石雕結合,想必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作為石雕作品“絲綢古道”的作者,葉品勇也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與國際社會融合。 意大利友人發言。 童笑雨 攝 “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較多考慮的是‘要讓外國人看到我們的東西’,較少琢磨外國人想看什么,能看懂什么。”正是基于這一思考,他創作了“絲綢古道”,讓作品除了有個性外,還兼具國際共通性。 “詩心造印”傳承人、青田石門印社社長王春生致力于在印章上篆刻中國文學,中國傳統年俗、書籍經典等都是他篆刻的方向。 如何讓這些經典被國際社會所熟知?王春生別出心裁地運用了象形字。 剪彩儀式。 童笑雨 攝 “從繪畫發展而來的象形字在傳播上不受國度、文化等限制。所以在篆刻過程中,我更多會選用象形字、圖畫等方式。”他指著墻上那一枚刻有“磨豆腐”字樣的印章,笑著解釋說:“這個‘磨’字,我是反過來刻的。因為傳統的磨盤,是旋轉的。‘豆腐’這兩個字樣,也做了一定的旋轉、變形處理。” 他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既要堅持傳統,更要具有世界共通性和穿透力。“有個性和創新性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繼而更深入了解你的傳統內核。” 據悉,本次展覽歷時三個月,接下來將前往浙江麗水和意大利佛羅倫薩開展。(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