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城市的親子團游客在新康村開展研學旅游。 在新康村兩岸鄉創鄉建IP館內,范姜鋒(左三)向游客介紹新康村風光和文創商品。 東南網4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李烈)清明時節,春意盎然。一個來自南平的親子團從大巴緩緩走下,經過兩個小時的蜿蜒山路,原本興起的睡意被眼前的景色喚醒:清一色的白墻黑瓦住宅,一幅幅可愛精神的“小紅軍”卡通畫躍然墻面,給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落帶來一股活力。沿著整潔的村道往里走,更多的卡通畫、卡通路牌“蹦”出來,讓這座小山村多了幾分現代美。 這里是新康村,一個距離政和縣城最遠的革命老區基點村。因為閩臺青年的到來,這里從“養在深閨無人識”到“撩開面紗驚人艷”。 無中生有 “開春以來,已經接待了好幾撥客人,一到暑假更火爆!”新康村黨支部書記呂承喜說。 一個地處偏遠的小村落,何以吸引一撥又一撥游客? 事情還得從兩個年輕人說起。2022年,以大陸青年雷希穎和臺灣青年范姜鋒為主的大話熹游兩岸團隊來到新康村,開展“陪護式”鄉建鄉創服務。要從何處落筆,繪好這幅工筆畫,成為二人首先思考的問題。 “第一印象就是‘三無’村,無優勢、無特色、無潛力。”第一次登門造訪,新康村給了大家一個“下馬威”,雷希穎和范姜鋒犯了難。 如何無中生有,促進鄉村發展?成為擺在團隊面前的一張考卷。 盤點資源,摸清家底,成為“破題”的起手式。雷希穎和范姜鋒帶著團隊,一頭扎進了村里。經過一番調查,他們發現新康村紅色歷史悠久,曾是中共壽政慶中心縣委所在地,許多革命前輩在這里留下過戰斗足跡,“不怕犧牲、迎難而上的精神根植于這塊紅土地”。 “跟沿海鄉村有資金、有市場不同,新康村有紅色資源,卻乏人問津,想要出圈,最重要的是引流。”二人一合計,決定靠文化創意來引流。 近年來,福建在大陸首創以鄉建鄉創為主要內容的閩臺合作模式,吸引了一大批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扎根基層,參與鄉村振興,范姜鋒正是其中一員。“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村落多,發展鄉村振興必須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我們也想打造一個‘新康樣板’,為其他山區村落闖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 雷希穎的思路,跟他不謀而合。“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資源,像一塊塊璞玉,關鍵是因地制宜。互聯網時代,流量既是一種全新的資源,也是一種鄉建鄉創的手段。”雷希穎認為,通過文化IP的打造并與鄉村聯結,能夠讓流量更好地賦能地方發展,“把網絡流量轉化為村落‘留量’”。 “小紅軍”IP火了 說起打造IP,雷希穎和范姜鋒早已輕車熟路。 早在2015年,他們的大話熹游團隊就結合朱子文化,為南平成功打造了“朱子文化IP”,探索出“互聯網+本土文化賦能地方發展”的模式。如今,卡通朱子已成為南平的城市文化IP,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 作為土生土長的政和人,雷希穎更懂得打造“村IP”要與在地文化相結合。經過幾個月的考察,他們決心圍繞新康村的紅色文化歷史,打造“小紅軍”IP。 “首先要將IP做得生動、有趣,跟卡通朱子一樣,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人和小朋友。”在雷希穎看來,不顧山高路遠也愿來新康村付費體驗的,恰恰也是這一群體,“跟很多網紅打卡點一樣,把新康做成紅色IP網紅打卡點,一定會有人氣。” 臺灣文創產業發達,IP形象的設計,落在了范姜鋒和他的團隊身上。 “根據目標客戶,我們選擇‘小紅軍’卡通IP,用這種生動、具象化的方式呈現紅色文化,游客第一眼就能記住并喜歡上這里,然后會二次、三次傳播。”范姜鋒說,大數據時代要為鄉村找到引流的密碼,而“小紅軍”IP正是新康村的密碼。 如何讓流量變“留量”?帶著思考,二人在村子開啟了一場大改造:設置紅色打卡點,紅軍井、紅軍路、紅軍菜園、紅色教育研學基地等陸續出現,讓村子有看頭;開辟親子農耕體驗區、星空露營區等,父母帶著孩子體驗采茶、插秧、捉泥鰍等農事活動,夜晚還可以篝火燒烤、露營賞星空,讓村子有玩頭;面向城市家庭推出“新康紅·農文旅體驗營”,并設計“小紅軍集紅色徽章”等游樂項目,為村子帶來活力;營建兩岸鄉建鄉創IP館,開發“小紅軍”文創伴手禮,如“小紅軍”搪瓷缸、書包、行李箱以及吊瓜子、辣椒醬等周邊商品,盤活地方資源,帶動農產品銷售,培育鄉村特色產業…… “簡單地說,就是‘紅色文化IP引流,親子農文旅體驗變現,兩岸團隊協作運營’,做到引流有招、留客有道。”雷希穎希望更多城市的游客能到新康村打卡,住下來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從“網紅”到“長紅” 短短一年,新康換上了“俏模樣”,從“三無村”變成“網紅村”。截至目前,新康村累計接待300多個親子研學團、紅色文化體驗團,2萬多人次前來打卡旅游。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翻了番,從前些年的每年幾萬元增加至去年的54.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去年,新康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和“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蹚出一條山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小紅軍’文化IP深受大家喜愛,游客越來越多,產品也賣得越來越好。”村民李春蘭之前在上海務工,看到村里的好光景,決心回鄉創業。 村民周慈嬉此前跟丈夫在浙江經營一家小超市,一年回不了幾次家,生意也一般。2022年,二人瞄準越來越火熱的鄉村游市場,回村承包了長者食堂和民宿,如今生意越來越紅火,年收入翻了好幾番,還為村里的婦女提供就業崗位。 雷希穎和范姜鋒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去年,他們捐出當年的全部盈利共計12萬元,用于支持新康村的教育、衛生事業發展。 鄉村振興永遠在路上,范姜鋒深以為然。在他看來,光是線下接待團客還遠遠不夠,拓展線上渠道才是新康從“網紅”到“長紅”的未來。 新康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吊瓜種植面積達數百畝,產出的吊瓜子飽滿大粒。此外,茶葉、菌菇、土豆、地瓜等蔬果也質量上乘。游客來村里玩,這些土特產跟“小紅軍”IP結合后,制作成的伴手禮廣受歡迎,游客也希望這些好物能在網上銷售。 這讓雷希穎和范姜鋒看到了新機遇。讓農產品上“云端”,借助互聯網駛向更廣闊的市場。今年初,二人打造的閩臺青年融合數字文化IP綜合館在政和縣開館,其中,數字技術是重要支撐。“我們有成熟的直播團隊,新康有很多特色農產品,都可以通過線上直播推廣。而線上的推廣,又會帶動線下的客流和收益,讓新康村越變越好。”范姜鋒透露,直播間已經建好,下一步直播團隊將入駐新康村,未來還將推出AI數字人24小時直播帶貨。 新康村“紅”了,雷希穎和范姜鋒更忙了。這對“閩臺合伙人”期盼把文化IP和數字經濟的理念“嫁接”到更多的村落,讓山區鄉村開出更多希望之花。 |
“這里不僅是便利臺胞的住房,是兩岸商品資源交流與融合的平臺,更是促進兩岸民心相通的溫馨家園。”
——————臺青邱彬平“我們臺胞在福建生活很便利,孩子可以就近入學。”
——————臺青黃鈺婷“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福建是廣大臺胞最主要的祖籍地,80%的臺胞祖籍地在福建。近年來,福建扎實深入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廣大臺胞投資創業、工作生活的“福地”。東南網開設《福岸》欄目,挖掘在閩工作、創業、投資、學習的臺胞融入福建的故事,以及閩臺在文化、體育、民俗、教育、科技、農業等方面的相互交融,充分展示福建在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措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