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煒峻在給客人檢查牙齒,并洗牙。 東南網3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蘇祝巧 汪碧海 林智群)悠揚舒緩的鋼琴曲,溫馨整潔的環境,卡通樂園般的兒童診室,一應俱全的先進設備……走進位于福州市臺江區的優格口腔診所,溫暖的氣息撲面而來,細致的臺式服務更讓人如沐春風,很難想象這樣的“杰作”出自一位“輪椅上的醫者”。 “登陸”十余載,來自臺中市清水鎮的黃煒峻,憑借一手高超的牙科醫術,在“第二故鄉”福州扎根落戶,也做出了名氣和口碑。 搖著輪椅跨海來閩 這個寶島偏鄉的放牛娃此前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搖著輪椅跨海來閩,在大陸闖出一片天地。 黃煒峻祖籍漳州,幼年一次高燒導致肢體殘疾,讓成績優異的他在報考大學時只能選擇醫科的牙醫專業——因為只有牙醫是坐著就可以從業的行當。從臺北醫學大學畢業后,他如愿穿上白大褂,在診所的牙醫椅上一坐就是十多年。 2008年,兩岸關系“春暖花開”,呈現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局面。于是,黃煒峻隨臺商朋友“登陸”考察,親眼看到大陸的巨大機遇。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是黃煒峻堅信的人生信條。2009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攜妻子和一雙兒女來到福州,創辦了當地首家臺灣口腔專業門診——康德口腔醫院。“那時候臺商都習慣回臺灣看牙,我何不把診所直接搬過來,而且不少朋友也勸我來福州開診所,這也是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萬事開頭難,由于大陸消費者對“臺式牙科”一知半解,市場接受度并不高,民眾看牙還是習慣跑公立醫院。一開始,上門的只有臺商,診所入不敷出,但黃煒峻沒有打退堂鼓,他堅持做口碑營銷,漸漸打開了局面。 如今,黃煒峻的臺灣口腔醫療技術和理念早已被市場認可,患者從早期的臺商為主轉變為本地客源為主,還有不少患者從漳州、廈門等地趕來就診,營業額也逐年攀升。 不做營銷,堅持醫療本真 三年疫情,不少行業受到沖擊,一直加速跑的康德口腔也停了下來。診所關了門,可黃煒峻并沒有離開。 去年底,天性樂觀的他盤下一個新店面,掛上臺灣優格口腔的招牌,重新出發了。 記者在優格口腔看到,這間診所面積達三四百平方米,五個診室各自獨立,配有專門的咨詢衛教室、高壓滅菌區、CT電腦斷層室、種植手術室等,不少診療設備和種植牙材料都由臺灣引進,患者尋醫問診全程皆有貼心引導服務。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這家臺式門診讓看牙成了一種享受,剛開業就吸引了不少眼球。 即使“改換門庭”也有高獲客率,優格口腔有何獨特之處? 黃煒峻告訴記者,在硬件方面,引進先進的診療設備,營造溫馨的就診環境,如斥資百萬元從臺灣購買普通口腔診所很少配備的電腦3D斷層檢測設備;在軟件方面,引進臺灣口腔醫療的先進技術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建立完善的定期跟蹤回訪服務體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 “不做市場營銷,專注口腔技術,堅守醫療的本真。”跟黃煒峻聊天,他常常蹦出這句“口頭禪”。正如很多患者的評價,他的口碑是自己“掙”來的。 有一次,80歲的鄭老先生上門求診,心急火燎想讓黃煒峻植牙。原來他的子女都是黃煒峻的老主顧,眼見技術過硬后,老人也主動上門。一番問診下來,發現鄭老先生患有糖尿病,黃煒峻堅決不做種植牙手術,告知對方須控制血糖后才能接診。可老人很固執,多番勸說無果,黃煒峻叫來老人的孩子,曉以利害,并給老人建立跟蹤回訪檔案。半年后,鄭老先生如愿以償,對黃煒峻贊不絕口。 “30多年前,臺灣就有矯正、種植牙齒等業務,口腔行業一旦有新技術、新儀器和新材料,我都會第一時間拿過來。像自體牙回填技術,引入后反響很好。”黃煒峻舉例說,很多診所做種植牙時,都把壞牙拔下來直接扔掉,而他們是把患者身上拔下來的牙齒制成骨粉,再應用于種植區骨量不足處,相比傳統種牙方式,這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技術,而且舒適度好,顧客幾乎沒有排斥反應。“做醫療這個行當,商業不能超越專業。”黃煒峻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 樂當兩岸交流“擺渡人” 福州市口腔醫學會常務理事、福州民營口腔協會常務理事、福州市榕臺貿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走進黃煒峻辦公室,靠墻的一排證書,訴說著他“斜杠醫生”的身份。 “兩岸同根同源、血濃于水,希望能為兩岸口腔醫學發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積極對接福建口腔醫療市場的同時,每天下牙醫椅之后的黃煒峻,也很快融入“第二故鄉”的生活。 “眾人拾柴火焰高”,黃煒峻篤信不疑。為此,從2010年開始,他就參與發起海峽兩岸口腔學術交流研討會,迄今已舉辦八屆,參會的兩岸口腔界專家、業者從最初的不足百人,發展到每屆三四百人,顯示兩岸在口腔醫療領域交流合作日益升溫。“我一直想搭建一個兩岸交流平臺,一方面大家做技術分享、臨床交流,也推動臺灣牙醫到大陸執業;另一方面是將臺灣的臨床經驗、服務理念與大陸的技術、資源相結合,大家共同發展。”黃煒峻說。 坐診之余,黃煒峻還經常開辦公益講座,抑或帶領專業團隊義務上門服務。他們奔赴偏遠山區,為鄉村學校的困難家庭子女治療,還走進社區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開展義診活動,為民眾普及口腔保健知識。 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部分醫療政策放寬,一些臺灣口腔醫療機構、醫師想來福建發展,都找到黃煒峻咨詢。作為政策受益人的他,坦言樂當“擺渡人”。 “今年想干幾件大事,一是接著辦兩岸口腔學術交流研討會,二是診所引進一些臺灣牙科醫師,三是將優格口腔打造成臺青實訓基地。”盡管坐在輪椅上,可黃煒峻前行的腳步從容且堅定。 |
“這里不僅是便利臺胞的住房,是兩岸商品資源交流與融合的平臺,更是促進兩岸民心相通的溫馨家園。”
——————臺青邱彬平“我們臺胞在福建生活很便利,孩子可以就近入學。”
——————臺青黃鈺婷“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福建是廣大臺胞最主要的祖籍地,80%的臺胞祖籍地在福建。近年來,福建扎實深入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廣大臺胞投資創業、工作生活的“福地”。東南網開設《福岸》欄目,挖掘在閩工作、創業、投資、學習的臺胞融入福建的故事,以及閩臺在文化、體育、民俗、教育、科技、農業等方面的相互交融,充分展示福建在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措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