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4月11日,烏瑪高速公路鎮羅黃河特大橋順利合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新華社銀川5月26日電 題:閩寧鎮:高速走四方 續寫“山海情” 新華社記者劉海、馬思嘉 車窗外,巍峨雄渾的賀蘭山下,生機勃勃的葡萄園一眼望不到邊。吳亞楠是這條編號為“G1816”高速公路上的常客,幾乎每天都要來一趟寧夏閩寧鎮,拉一車蘑菇銷往200多公里外的烏海市。 G1816烏瑪高速公路連接內蒙古烏海市和青海省瑪沁縣,途經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4省區,其寧夏段是賀蘭山東麓沿線重要交通大動脈,長度370公里。沿途的永寧縣閩寧鎮是電視劇《山海情》故事發生地,經過當地干部群眾和福建援寧群體的不懈奮斗,昔日“空中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干沙灘成為景美人富的“金沙灘”。 位于寧夏境內的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衛段A10標段在施工中(2020年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烏瑪高速沒開通時,我來這里拉一趟蘑菇要四五個小時,如今只需兩個來小時就行,物流成本降低不少?!眳莵嗛f。他在烏海市經營一家農產品銷售公司,專賣閩寧鎮的雙孢菇。 55歲的伏志華是閩寧鎮的第一批移民,搬出行路難、喝水難、果腹難的西海固后,和鄉親們在閩寧村平田、整地、修渠,建起了溫棚,在福建專家手把手指導下,種植脂肪低、蛋白高、口感好的雙孢菇。 “雙孢菇剛種出來時,一斤兩元多,但沒過多久就滯銷,幾角錢一斤都沒人要?!狈救A說,當時由于沒有冷鏈物流技術,加上交通不便,雙孢菇只能在銀川市內銷售,供遠大于求,后來一些村民把自家菇棚都拆了。 農民在寧夏閩寧鎮雙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路通產業興。隨著寧夏及西北地區一條條公路、高速路的開通,以及冷鏈物流技術的引進,一座座現代化生產基地在閩寧鎮拔地而起。2018年,以雙孢菇種植基地為依托的寧閩合發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通過智能化控溫栽培等技術,可實現全年不間斷出菇。 公司總經理何龍介紹,目前基地雙孢菇平均日產量3.2噸,銷往寧夏、內蒙古、甘肅、山東、河南、四川等省份,年銷售收入1300余萬元,并且吸納當地不少移民群眾就業,伏志華就是其中之一。“路通了,蘑菇也‘長腿’了,再也不用為賣不出去發愁了?!狈救A一邊說,一邊忙著將雙孢菇從冷庫搬運到冷鏈物流車上。 記者了解,“借力”高速走四方的不僅有小蘑菇,還有葡萄酒、枸杞、紅棗、雜糧等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高速的暢通,也極大方便了沿線百姓的出行和務工。 伏志華告訴記者,以前回西吉縣老家需要坐9個多小時班車,如今只需4個小時,“村里有很多人把土地流轉給企業,進城打工,出門就是高速路,比過去方便多了?!?/p>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的資料照片;下圖為2020年11月11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馮開華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高速通達帶來的新氣象,遠不止于此。 閩寧鎮副鎮長李輝欽介紹,自去年8月以來,有5萬多人經由烏瑪高速來閩寧鎮“打卡”,親睹《山海情》故事發生地風采。閩寧鎮緊抓發展機遇,打造出5條旅游線路。 沿烏瑪高速從閩寧鎮出口駛出,向東前行僅200米,就是位于閩寧鎮原隆村的紅樹莓生態扶貧產業園,產業園集樹莓種植、產品研發深加工、市場銷售、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為一體,吸引了眾多游客。 “便利的區位優勢讓我們的產品走向全國,也為園區帶來了穩定的客流,人們在這里了解‘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故事,見證‘金沙灘變身花果園’的奇跡,共享鄉村振興成果?!碑a業園董事長車秀珍說。 這是賀蘭山下的一處葡萄園(2020年7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如今,閩寧鎮已形成葡萄酒、菌草、黃牛、勞務經濟等特色產業,從最初8000人發展成6.6萬人的移民示范鎮,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4961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