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半夏,赫章定價”,這是在畢節市赫章縣經常會聽到當地人自豪的“自我介紹”。據了解,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中藥材半夏來自于赫章縣,赫章也成為我國最大的半夏種植基地之一。2020年,當地的中藥材賣出了7個億。 赫章人口中的“良藥”究竟給當地人帶來了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了赫章縣野馬川鎮的黔草堂金煌(貴州)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雖是寒冬時節,組培室的瓶瓶罐罐里卻是郁郁蔥蔥。 “現在開始正在做新品種的選育,做出這個新品種的選育之后,通過這些技術,我們可以保證品質、抗性、產量都遠遠高于常規用的種子,新品種可以解決目前生產遇到的相關問題。” 企業負責人江艷華介紹道。 為什么會選擇到赫章發展中藥材產業?江艷華告訴記者:“我們主要生產加工半夏,是一個道地藥材,赫章的自然環境、土壤、氣候光照條件等種出來的品質,在咱們國內是比較上乘的,日本買方對半夏進行取樣檢測之后,覺得品質非常好,所以后期我們出口都是免檢的。” 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個頭小小的半夏不僅賣出了好口碑,更賣出了好價錢。據了解,這家企業產品主要銷往像國內的一些大型藥企,海外主要賣向日本,一年半夏加工的量在2000噸左右,產值大近3000萬元。 數千萬產值的背后,是一條集中藥材生產、加工和創新研發的完備產業鏈。記者了解到,一顆半夏采收后,還要經過十來道工序的深加工,才能算得上一味中藥。這家企業的加工端直接帶動了一百多名城鎮居民穩定就業。 “現在的工資一個月3000左右,一年的收入還是有四萬左右,在這里打工還是很可以的,主要是方便,隔我家不遠,十多分鐘就走到了。”工人趙興巧告訴記者,今年已經是她在這里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 產業化的發展路子不僅讓城鎮居民就近就業,也讓地處山區的村民們在世代勞作的土地里成了工人,企業加工的半夏就來自這片基地。溫度接近零度的烏蒙山區,本該是農閑時節,但在赫章縣鐵匠苗族鄉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里卻有著少見的繁忙景象,70多位工人正拿著釘耙提著桶采收半夏。 基地里的工人全部來自周邊村寨,大多年齡在45歲以上。58歲鐵匠苗族鄉聯合村村民耿滿英告訴記者,“她一年四季都在里面做,最高的一個月能掙到三千,最低的都是二千三四,種莊稼就沒有這個劃算”。農民變工人,不僅讓荷包鼓了起來,收入也有了一定保障。 鐵匠苗族鄉地處烏蒙山腹地,曾是全省深度貧困鄉之一,貧困發生率曾達29.96%。拔窮根,鐵匠苗族鄉首先從地里做文章,2018年,全鄉流轉上千畝土地種植半夏、前胡等中藥材,土地流轉費、務工工資、分紅,多渠道拓寬了村民的增收途徑。 “以前種洋芋玉米,充其量一畝地也就是1000多元的收入,現在這個村民種前胡,一畝地最起碼也就是2000多至3000元,種半夏就4000多至5000元的收入,新型的產業和傳統的產業相比,他的收入基本上是翻番的。” 談到這幾年村民們在地里的變化,赫章縣鐵匠苗族鄉黨委副書記徐本科給記者算了筆收入賬。 鐵匠鄉地里發生的這種轉變正是赫章縣近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中藥材產業成效的一個縮影。目前,赫章縣種植中藥材超過15萬畝,帶動3萬多貧困人口戶均增收6500元。隨著赫章縣中藥材產業的規模、研發力度的逐年擴大,如今已經形成了十多個品種的種植和精深加工產業鏈條,產業年產值近7個億。 “中藥材產業不僅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拔掉了窮根,而且還為我們赫章縣如期實現減貧摘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赫章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俊奎告訴記者,赫章縣正在擬訂中藥材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力爭在未來的五年,把赫章縣種植中藥材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為下一步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通訊員:畢節臺 高峰 赫章縣融 高文藝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