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返崗復工如何重建“安全感”?專家開出“心靈處方” 中新網濟南3月9日電 (趙曉)臉覆雙層醫用口罩、手戴一次性手套、隨身攜帶消毒酒精……持續在家辦公40余天的張凡在新的一周加入返崗復工大軍,由于長時間未出門,恢復正常上班的她只能通過增加防護裝備來緩解心理緊張。 “防火、防盜、防同事”“同事防我像防賊”“距離產生美”……眾多像張凡一樣打破居家隔離狀態,重返辦公地點的“上班族”在社交平臺上調侃疫情之下緊張的辦公室氛圍。在新冠肺炎危機尚未完全解除前,不少人面對復工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焦慮,而繼續在家延遲復工的人也滋生出一些負面情緒。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醫師邱惠敏最近也接到市民電話咨詢,出門工作擔心感染幾率增加、對周圍環境缺少安全感該如何解決。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運行的過程中,很多人為潛在的傳染風險憂心,這屬于正常心理反應?!翱梢员3诌m度警惕,但也要理性評估周圍環境。辦公時可嘗試與同事多用線上方式交流,在心理上互相鼓勵,逐漸建立安全感?!?/p>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理科主任毛雪琴認為,當人們從居家隔離的固定場所走出,重返崗位,情緒和心態會發生一定變化,需要經過一段心理緩沖期逐漸適應。她建議,轉變心理狀態時,民眾也要有基本防護意識,把居家防護經驗升級應用到上下班途中和辦公過程,通過科學防疫措施和合理工作安排規避風險,緩解恐懼情緒,慢慢接納在特殊時期復工復產的現實。 也有人會過度敏感地關注個人身體健康,身體稍感不適就疑病。邱惠敏對此分析稱,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引發的疑病會加重心理焦慮。“可以通過測量體溫等方式定期對身體狀況做出恰當評估,將由擔心引發的想象與現實分開,多與親近的人溝通交流,轉移注意力,減少精神緊張。” 除恢復流動的返崗復工人群外,還有一部分仍在家辦公、上網課的群體在積聚煩惱和壓力。毛雪琴說,面對疫情,繼續在家隔離的人應做到“心中有數”,多從官方渠道了解和掌握當前趨于穩定和可控的形勢,對接下來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信心,從而說服自己在行動上配合當下安排。“學生們與其在家為耽誤學業憂心,不妨把關注點放在如何減少客觀環境干擾,提高學習效率。” 而對于在家邊工作邊帶娃、分身乏術的職場媽媽,邱惠敏認為,化解職場媽媽的困境,更多要從現實層面解決。撫養孩子是家庭共同的責任,職場爸爸應主動補位,同時用人單位的理解、社會的包容也非常重要,從制度層面上關懷職場媽媽。“當現實狀況得到緩解,她們的心理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邱惠敏說,盡管當下人們仍會產生不同心理煩惱,但從咨詢熱線中能明顯感覺到,隨著疫情形勢趨于穩定,民眾整體恐慌情緒在降低,轉向積極樂觀。(完) |
相關閱讀:
- [03-10] 快遞接觸人多事雜 疫情期間小哥們怎么做好個人防護?
- [03-10] 講古:男護士收到的禮物
- [03-10] 悲歡與成長 記那些走出隔離病區的青年醫療志愿者
- [03-10] 重慶志愿者農村播撒“田間綠”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