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侯建明—— 門診也是調研平臺(新春走基層·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本報記者 鐘自煒 與全國政協委員侯建明約好一次采訪時間不容易,作為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忙碌是侯建明生活的主旋律。 “在醫院,每天上午都要參加科室的例會。每周我還有3天的門診時間,常常一個上午就是50多號病人,往往要到下午1點多鐘才能吃上午飯。”侯建明說。此外,兼任福建醫科大學教授的他,教學任務同樣繁重,“每年都要培養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對我帶領的科研團隊同樣要投入大量心血,2018年我們榮獲了福建省科學技術獎。” 忙碌的白大褂之下,醫生侯建明的步履不停。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侯建明的履職工作同樣交出亮眼成績單。2018年,他拿出7份提案,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可圈可點。 作為醫生的工作已是“滿負荷運轉”,頗費精力的提案又是如何寫就?“加強調研、傳遞群眾心聲是我應盡的職責。”侯建明說,“百姓的關切點就是我履職的聚焦點,作為一名有專業背景的政協委員,我應當在醫療這一主題上有所作為。” 愛想肯干的侯建明,將一次次問診化為一場場調研,細細翻閱他的7份提案,從“填補移動醫療監管空白”“去除精準醫療泡沫”到“關注日漸短缺的醫療衛生人才問題”,無一不是來自日常工作的所思所感。 “2019年,我將更加關注醫改對于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作用,希望醫改能取得更大突破。”侯建明表示,以實際行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他會積極履職,不斷向前。 記者手記 思民生 解民憂 醫生、教授、政協委員……侯建明并沒有分身術,卻將各項工作有機結合。他帶著思考去工作,讓看病的門診成為調研的平臺,傾聽百姓心聲,收集社情民意,也讓日常工作有了“1+1>2”的收獲。 有所思,是有所得的前提;因何而思、為誰而思,則是思考有收獲的關鍵。醫生侯建明,把素不相識的患者記掛在心;委員侯建明,將民生難點作為履職的聚焦點。 思民生、解民憂,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日常點滴。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侯建明通過不懈努力,詮釋了一名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