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何正熙。周雪松 攝 在項目攻關中,何正熙已經到了“魔怔”的程度。同事們怕他持續“燒腦”,身體吃不消,趕他回家陪陪孩子放松一下,沒想到反而促成了一次靈光乍現。“我教孩子學自行車,他摔地上了,車把摔偏了,本來向前騎,但他歪著騎。我看著他的姿勢,突然受到了啟發!棒控系統是不是也可以采用‘歪騎’這種方式動態補償呢?只要把偏差的主要因素和規律找出來,就可以把偏差補償掉。” 何正熙馬上返回單位,全組人打開了思路,提出全新的棒位測量技術。棒位設備現場調試時間由平均半個月減少為2天以內,而且全自動,核電廠調試關鍵路徑的時間極大縮短,核電廠的經濟效益將顯著提高! 何正熙(右一)和同事們討論工作。周雪松攝 “有你們這個速度在前面,以后我們項目時間都不敢超過一年。”有不少同事這樣跟何正熙開玩笑。何正熙帶領團隊用380天就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正熙說,“回過頭來看,我們的高度是由困難決定的,困難像一座高山,沒爬時,根本不知道能爬過去,但正因爬過這座高山,所以我們達到了新的高度。”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ZH-65型蒸汽發生器是‘華龍一號’桂冠上閃亮的明珠。”核動院的工程師們這么說。2018年8月23日,出口巴基斯坦卡拉奇3號機組的“華龍一號”ZH-65型蒸汽發生器安裝完成。至此,“華龍一號”海外示范工程的6臺ZH-65型蒸汽發生器均順利完成安裝。 榮耀背后,中國核工業人的辛酸,卻少有人知曉。 直到2017年首臺ZH-65型蒸汽發生器制造完工前,國內所有大型核電蒸汽發生器均是國外型號。“蒸汽發生器曾經是核動力裝置設計者心中的痛。”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蒸汽發生器研發中心副主任何戈寧說。 何戈寧與蒸汽發生器研發團隊合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供圖 “‘華龍一號’剛開始做的時候,國內連第二代蒸汽發生器都還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何戈寧回憶,“因為外國人永遠不會把‘為什么’賣給你,即使花大價錢買回來一堆技術轉讓文件,那里面一寫到核心內容就略去,核心的永遠不會告訴你,特別是有一些技術上的分析方法,以及最寶貴的第一手技術數據。可以花錢買結果,但花錢買不到過程,買不到‘為什么’。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何戈寧團隊的每個成員,平均每天加班5個小時,這一干,就是整整七年。 “團隊不喜歡用‘加班’這個詞,為什么呢?問題搞不清楚,睡覺睡不踏實,你就是要花自己的時間,所以沒有所謂‘加班’一說,時不我待啊!只有把時間花進去,才能總結中國核電發展幾十年來的建設運行經驗、才能吸收國內外各種先進的設計理念,同時還保證不去觸碰國外的專利,最后形成自己的技術,并把自己的核心技術申請專利保護。”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青年科學家們。周雪松攝 鍛造中國加速度 美國、法國制造首臺三代核電蒸汽發生器用了38個月,而中國“華龍一號”制造首臺蒸汽發生器僅花了27個月。這在國際核電制造領域,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何戈寧興奮地告訴記者,“為什么快?因為我們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切切實實知道‘為什么’,跟國內制造企業交流沒有障礙,所以解決問題速度也非常快。制造企業如果有好的建議,我們會欣然采納,并吸收到設計中去,一起研究怎么實現技術目標。同時,‘華龍一號’對制造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帶動,空間也非常巨大。” 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站壓力容器吊裝。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供圖 正在援建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站的項目現場辦主任夏欣更有發言權。 “設備一有問題,立刻導入電腦建模,請家里(即核動院)組織專家討論,自己的東西,自己心里有數。請國外專家費用非常高,100萬歐元起,而讓咱自己人看一下,不收錢!”夏欣說。 “目前,‘華龍一號’在建項目——福建福清核電5、6號機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機組,都建設進展順利。”夏欣說。紛至沓來的核電訂單,證明中國有足夠雄厚的工業基礎,能做出世界領先的工業品! 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站施工現場的夏欣。唐熙攝 “我們一線科研人員能深深感受到,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家早就從戰略層面開始布局了。”何戈寧說,“我們絕不會放棄自主知識產權的陣地。產業鏈層面、技術層面、人才層面,牽一發而動全身。” “國家看得很清楚,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一定是靠科技引領的,信息技術革命、人工智能革命,通過技術提高,一步步達到生產力的釋放、爆發,才是可持續的。”夏欣說。 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站施工現場的中國工程師。田俊科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正是國家有遠見,關鍵技術決不受制于人,才有了今天核電領域不再被“卡脖子”的斐然成就。 今天,新一代核工業人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們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國家強大,給每個核工業人以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機會去成就事業、創新創造。他們,正在用日復一日的奮斗告訴未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民族復興藍圖已繪,中國核電人,正青春!(中國青年網記者楊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